400多封书信 见证近半世纪沧桑
秦松乾和他收藏的书信
78岁的秦松乾家住西工区金谷园办事处健康西路社区。他曾多年在外地当兵,在电话还未普及的年代,写信成为他和亲友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。多年来,住处换过多次,这些信他却始终带在身边。如今,这400多封信不仅是他的“宝贝”,也成了带他回到过去时光的“时光穿梭机”,记录着近半个世纪的点滴。
1 近半个世纪的亲友来信他都珍藏着
不久前,《洛阳晚报》记者在秦松乾家见到了他保存的400多封信,从信封看就很有年代感,有印着毛主席头像的信封,还有偃师撤县设市的纪念信封……
1958至1981年,秦松乾在武汉当兵,后来转业回到洛阳。“我父母有5个儿子、2个女儿,我一个人在外多年,和家人、朋友联系只能靠写信。”秦松乾保存的信最早的一封落款时间是1958年,距现在最近的是20世纪90年代。
“20世纪90年代末,电话慢慢普及,我收到的信也少了。”秦松乾说,与电话、网络等通信方式相比,他还是喜欢写信。在他看来,电话、网络等通信方式是快餐式的,方便、速度快,却总少了些回味。
泛黄的信纸、整齐的钢笔字,翻看这些信,总将秦松乾带回难忘的往昔岁月。
2 400多封信带他坐上“时光穿梭机”
秦松乾笑着说,这400多封信俨然就是“时光穿梭机”。
42封来信成为“二姐”的人生“大事记”
秦松乾按写信人整理信件,一个粉色的本子上写着“二姐秀阁上海来信”,这些信是他爱人的二姐从1961至1994年给他两口子写的,“上大学、分配工作、实习、结婚、生孩子等,她的很多人生大事都在这42封来信中体现”。
今年5月,爱人的二姐从上海来洛阳探亲,秦松乾将这42封信的复印件送给了她。“79岁的她看了一晚上,没想到自己写的信还被保存着,勾起了她很多回忆。”秦松乾说。
一孔窑洞让父亲的5个儿子都娶了媳妇
“有人给你哥说亲,我就脸红,考虑到没地方住……”这是1963年,秦松乾的父亲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事情。秦松乾的父亲于1969年因脑溢血去世,父亲的10封来信他保存至今。“让老父亲操心一辈子的就是房子。”秦松乾说。
“那时村里人大都住窑洞,我家有三孔窑,没有院子,连厕所都是借别人家的地方盖的,是村里条件较差的。”一孔窑做饭,一孔窑全家人住,只能腾出来一孔窑当新房,儿子却有5个。“老二结婚时,老大腾地方,老三结婚时,老二再挪地方……一孔窑让5个儿子都娶了媳妇,这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。”如今兄弟五人中不少都有两套房子,看着信回忆起那段时光,父子情深、手足情深至今令人动容。
全家人1年支出仅有540元
“现在,我给孙子们说,1962年全家的全年支出只有540元,他们都觉得难以想象,但这封信里就有详细的记录。”在秦松乾的四弟1963年写给他的一封信中,四弟用列表的方式向在外地当兵的秦松乾说明了1962年全家的收支情况,买小猪、三哥订婚、添置锄耙等,1962年一家人的全年支出为540元。
从某某同志到直呼姓名再到昵称
秦松乾和老伴儿结缘也是通过信件,“我在外地当兵,经家人介绍我们开始通信,我俩第一次见面是在通信1年后”。
从某某同志到直呼姓名,再到有了昵称,秦松乾笑言,现在翻看这些信,“某某同志”这样生硬的开头会让年轻人觉得有些好笑,但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,从信件开头称呼的变化,就能感受到彼此的感情越来越浓。
3 老人打算用两种方式让它们成为能长久保存的回忆
《洛阳晚报》记者注意到,为了能让信件更好地保存,秦松乾不仅将信按写信人分类整理,还为其包上封皮或夹在纸质较硬的书页中。在电脑、手机已成为主要通信工具的今天,秦松乾觉得信件更显珍贵,“一星期前打的电话,现在我可能就忘了当时说了些什么、有什么样的心境,但写信就会帮助我想起来”。
“我已经开始对这400多封信件进行誊写,为便于复印。”秦松乾告诉记者,他打算用两种方式让这些信件成为能长久保存的回忆:一是将信件整理复印后送给写信者;二是打算从400多封信中挑出一部分,经当事人同意后出版书信集,与亲友分享回忆,品味难忘岁月。(洛阳晚报记者 付璇 社区特约记者 王乐德 文/图)
本站(FeelingMsg.com)本栏目文章,部分为本站原创,部分来源于网络。对于本站原创的文章,欢迎各大网站、媒体转载,但务必注明“来自飞灵传信”; 对于本站转载其它网站、媒体的文章,本站已详细注明来源,若您认为本站转载该文章构成侵权,请与我司联系,我司核实后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文章。